【“战疫”手记——来自湖北一线】(二十九)温暖的医患情 - “战疫”手记 -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“战疫”手记

【“战疫”手记——来自湖北一线】(二十九)温暖的医患情

时间:2020-02-21 13:03:35 发布单位:

随着一段时间的相处,齐鲁医院医疗队的队员们把每一位患者当作亲人一样对待,关心他们的起居、饮食和心理,他们理解着患者因多日隔离和病痛折磨带来的焦虑和痛苦,他们用爱心、细心和耐心关爱每一位患者。医患之间的信任如同温暖的阳光,照进每个人的心里,一起迎接着属于武汉的灿烂春天。

88岁老人的爱心餐时间:2020.2.19地点:湖北武汉人民医院东院区手记者:山东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,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吴剑波 云开雾散,久违的阳光普照武汉。“谢谢你们!”在病房听到88岁老奶奶喝完爱心粥,面带笑容清晰的说 出这句话的时候,大家的眼眶湿润了。 “冬将尽,春可期。山河无恙,华夏皆安。”我们一起祝愿武汉!祝愿每一位亲人! 病房有个88岁的老奶奶,从敬老院转来时候确诊为新冠肺炎、褥疮、大小便失禁,状态特别差。李玉主任、胡昭主任、侯新国主任、周敏护士长、郑会珍护士长等率领医护团队多次讨论、会诊、精心护理下,两次咽拭子RNA病毒检测转阴,肺部CT明显好转、体温不再超过红线、褥疮减轻……老奶奶奇迹般的慢慢恢复中。 倍感欣慰的同时,其他问题仍然困扰着医护团队,老人消化不好,吃不了其他食物,还说不清楚自己想吃什么。这样下去可不行,新冠肺炎患者除了接受规范的治疗,加强营养支持、提高机体抵抗力也是重要的环节。 护士长联系医院,为老人定做了蒸鸡蛋羹,仍然吃不下。侯主任打电话给她姑娘问下老人的饮食习惯。护士长立即联系上老奶奶的姑娘,详细说了老人的病情,仔细询问老人平时的饮食习惯:喜欢喝粥、清淡一点。老人女儿连声致谢,护士长:请放心,这是我们应该做的。可是光喝粥营养跟不上啊,科主任、护士长想起来我们医疗队有为队员的备用的破壁料理机,可以将几种营养食品做成粥!说到做到,第二天大家把料理机、各种营养品、水果搬到了病房。 大家齐动手,根据营养需要,用料理机把鸡蛋、青菜、肉类当做成老奶奶喜欢喝的粥,老奶奶终于有了喜欢的食物。【“战疫”手记——来自湖北一线】(二十九)温暖的医患情【“战疫”手记——来自湖北一线】(二十九)温暖的医患情【“战疫”手记——来自湖北一线】(二十九)温暖的医患情【“战疫”手记——来自湖北一线】(二十九)温暖的医患情 无论这个冬天多么黑暗,多么漫长,多么煎熬,武汉这座美丽的城市,会迎来属于她的春天。期待一切都会好起来!什么都不能阻挡春天的来临,心怀美好,往前走,冬雪终会慢慢消融,春雷定将滚滚而来,春天很快就会来临。

我在前线一切都好时间:2020.2.20地点:湖北武汉人民医院东院区手记者:山东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,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外科专业护师毕荣梅 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,在今年我们的国家迎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而参与这场战争的勇猛战士,正是每天与病毒近距离接触,不惧困难、勇往直前的医护人员们。作为一位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,我为自己感到骄傲,而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:我在前线,一切都好。 与以往的医护工作不同的是,我们现在每天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。在这个队伍里,有父亲,母亲,儿子,女儿,但在此刻我们都站在一起,朝着共同的目标奋进——抗击疫情。 即使收到了很多物资,我们每天也都在谨慎节约使用,正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,但是我们的防护物资仍属于短缺状态,穿脱防护服也十分浪费时间,所以上班前我们都会选择不吃不喝,避免中途出舱。我们减少饮水量,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脱下防护服;我们把口罩都勒的紧紧的,因为只要我们其中一人感染了,其他人都得遭殃;我们也思念着亲人,但疫情当前,我们不得不暂时忘却这些,到抗击疫情的前线之列。 没有一句怨言,也没有丝毫退却,因为我们是一个极强的团体,我们的身后,有着强大的支撑,是中国的人民,是中国。一个国家最好的名片,或许不是经济第一,不是军事第一,不是文化第一,但一定是人民群众在国家有危有难之时的向心力第一!这次疫情我们齐心协力,我认为,这就是我们国家最好的名片。 那天看到一段话,是写给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的,说道:你们是国家的战士,也是人民的保护者,请你们在抗战的前线,一定要保护好自己。看到后眼眶就开始湿润起来,视线也因为眼泪变得模糊,我知道我们的身后是十几亿人民的支持与担忧。医院里的每一位医护人员,都是抗击疫情的勇者。 我始终坚信,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。因为我们有强大的医疗技术做支撑,我们有强大的人民群众做支撑,我们还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撑。我们身处前线,却也时时刻刻感受到来自家人,朋友以及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带来的温暖。待那樱花烂漫之时,万物都重归于好。现在的我,作为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,在前线,一切都好。

谢谢你们,可爱的人时间:2020.2.20地点:湖北武汉人民医院东院区手记者:山东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,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外科专业护师路倩 暖心服务,尽心做好后勤工作,保障一线的医护人员的衣食住行,安排的妥妥当当,把所有队员的需求想到前面,有求必应,完全满足,所谓:打仗还需要粮食供应及时和充足,感谢各地对我们的支持与帮助,羽绒服,保暖内衣,鞋子,泡面,饼干,茶叶……等等,应有尽有,生活上让我们舒心。知道前线防护物质紧张,来自大家的捐赠物品,工作上让我们安心。 每次来了物质,无论是下夜班,上夜班,休班的小伙伴们,都会积极的来搬运,分类摆放,分配好后,把所有东西发放到个人,有条不紊的进行后勤工作,就是这么一群可爱的人,他们不仅是医护人员,还是后勤保障者! 感谢酒店的工作人员,提供全方位的服务,饮食习惯上,住宿环境上,面面俱到,无论我们下班有多晚,都会有人帮我们消毒,测体温。每个细节都做的非常暖心!

【“战疫”手记——来自湖北一线】(二十九)温暖的医患情 抗战疫情,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勇敢担当的背后,他们是我们的坚实的后盾与力量,春暖花开之时,让我们摘下口罩,尽情拥抱!

我们就是来打硬仗的时间:2020.2.20地点:湖北武汉人民医院东院区手记者:山东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,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季翔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东院区,山东省第五批医疗队接手病区后,终于迎来了第一批出院患者。其中部分患者达到了出院标准,可以出院隔离。其它几位患者也已经多日未曾发热,症状明显改善,在完善后续检查后,相信再有数天的时间也可以回家隔离。 第五批医疗队全部由齐鲁医院的医护人员组成,始终保持高效的工作,所负责的两个病区也在按约定加快步伐转为重症病区。这支齐鲁医院整编医疗队,以呼吸与危重症专业为主,其它内科专业全面覆盖,人人都有一技之长,“我们就是来打硬仗的”,否则也无法以精锐自诩。 齐鲁医院历经三个世纪,是具有百年历史的“中华老字号”。兴亡谁人定,盛衰岂无凭。经过百廿年的沧桑而屹立不倒,齐鲁医院自有独特的文化和底蕴。

【“战疫”手记——来自湖北一线】(二十九)温暖的医患情

(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发表建议,畅所欲言。)

医道从德,术业求精。对医学事业的追求是齐鲁人永远的向往,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的本能反应。每天在微信群里没人闲聊,说的每句话都在讨论工作。包括每天上班下班,见面说的最多的还是病例、工作流程、治疗方案。医疗队的每一个成员的都各司其职,并自觉相互补位。 虽然有相当多的同事是第一次合作,但多年的工作习惯还是能使大家快速进入状态,保持全队工作的高效运转。团队最需要的是认真和默契,在这支队伍里,专业和协作体现的淋漓尽致。

【“战疫”手记——来自湖北一线】(二十九)温暖的医患情 (麻醉科杨绍忠医生勇于担当,进行了第一例气管插管。)

呼吸与危重症专业的医生负责医嘱、阅读CT片。危重症患者往往多种疾病共存,而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木板,因此每个专业在这里都是至关重要,专业齐备的优势让我们真正做到了危重症患者的综合诊治;每天都会有病区主任和教授负责质量控制、安排影像学和病毒核酸检测、综合评估治疗方案——顶层设计的理念,就是为了提高效率,加快运转,节约医疗资源能收治更多的患者。

【“战疫”手记——来自湖北一线】(二十九)温暖的医患情 (很多患者有喝粥的习惯,护理人员把自己的小米粥送给患者。)

“时间是金钱,效率是生命”。在前线,这是每个人信奉的铁律,每天提高一点效率,战役就能早一天结束。“一切服务患者,一切为了患者”。每天,医疗队的两位队长李玉教授和胡昭教授,还有护理部的曹英娟主任都会在一线指导工作,到处“挑毛病”,不放过任何一件小事。 勿以恶小而为之,对细节的严苛要求,并不会带来抱怨。齐鲁医院的历代专家都是如此,拿工作当乐趣,喜欢亲力亲为、事无巨细,还经常搞“突然袭击”;所谓“下沉基层”,从来不需要文件要求。大家都已经习惯了,每个人都是在“挨熊”中成长的。 在前线奋战的日子,紧张仍然愉快。每个人的脸上最多的还是微笑的表情。“举重若轻”,其实这才是真正齐鲁医院130年来沉淀的底蕴。能够代表医院上阵,是每一个齐鲁医院医务人员的光荣与梦想。“所以,我们要高高兴兴地上前线”。 历代齐鲁人塑造了“博施济众,广智求真”的人文气质和精神品格,兼具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、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、仁心仁术的医学理念。抚今追昔,不忘初心。医学是一种传承,齐鲁医院的气质和底蕴也会在这一代人身上继承。“国家养士百五十年,仗节死义,正在今日。”明白为了什么而存在,襟怀坦荡,只会更加从容坚定。 心有阳光,才能温暖患者。我们的患者经过了多日的隔离、病痛的折磨,每天都在焦虑和痛苦中度过。然而我们的护士仍然在努力克服语言障碍,用爱心、细心和耐心关爱每一位患者。爱无国界,也不会有地域差别。信任,是会在一点一滴中建立。患者的笑容,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。

【“战疫”手记——来自湖北一线】(二十九)温暖的医患情

来到武汉的日子里,我们每天都被爱和感动包围着。武汉人民的热情,体现在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。只要医疗队需要,他们都在努力提供帮助。医疗队驻地附近的咖啡店,每天免费为医务人员提供500杯咖啡。他们的事迹感动了中国,甚至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。得知我们的到来,他们也给我们送来了“武汉拿铁”,为我们鼓劲。咖啡的温度,传递的是爱的暖意。 文轨车书本一家。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是我们这个血脉相连的整个民族的奋斗。同气连枝,共盼春来;待到樱花烂漫时,必是日月换新天。 西历贰零贰零,庚子年,我们在这里保卫武汉。胜利的荣耀,会属于每一个善良勇敢的中国人。未必青史不留名。

88岁的患者出院了!

时间:2020.2.19地点:湖北武汉人民医院东院区手记者:山东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员,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病科主治医师高帅

今天,那位由养老院送来的患者,出院了!她是我们医疗队接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重症病区以来,首批治愈出院的患者之一。

她来自武汉市江汉区。13天前的夜晚,她被送进了这个病房。你不知道的是,88岁的她,那时是多么的虚弱。此前,他已经反复发热、咳嗽5天了,并已在武汉市第六医院确诊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。老人常年卧床,生活不能自理,骶尾部有很深的压疮。长期的进食困难又导致了严重的营养不良,她两腿肿胀的很明显,血清白蛋白仅为30g/L(正常水平为45-60g/L)。在她住院后的第2天,我们医疗队抵达武汉,接管了这个重症病区。

高龄,伴有其他慢性基础疾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死亡率较高。理所当然的,她也成了我们医疗队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。

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疗队是一个多学科、整建制的团队,由30名医师和100名护理人员组成,分别来自重症、呼吸、肝病、内分泌、心内、肾内等多个学科。医疗队接管病区后,首先对所有患者进行危险程度分级。针对危险程度高,合并症多的患者,充分发挥团队优势,开展多学科会诊,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。对于这个患者,我们尤其注意在治疗肺部感染的同时,严格控制血糖、血压,改善肠道菌群,监测肝肾功、电解质等状况,及时对症处理。

加强营养支持,充分液体复苏,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是患者的基础治疗措施。对这类营养状况较差的患者,我们首选肠内营养支持。为此,医疗队为重症患者制定了个体化的营养方案。许多老年患者牙齿不好,进食困难,我们还专门准备了用于制作营养粥的破壁机。病房里,医护人员亲自动手,制备出一份份可口的营养餐送到了病人身边。接受隔离治疗的重症患者,每天能见到的只是厚厚防护服下的医护人员,很容易产生孤立无助、绝望的情绪。为此,我们特别重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,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,使他们重新获得了战胜疾病的勇气。

为了保证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,我们同辅助科室共同努力,争取做到胸部CT开检查单后当天完成检查。及时完善各项化验检查,动、静脉血采样后迅速送检,保证化验结果的准确性。同时,我们配备了经鼻高流量吸氧装置、无创呼吸机、有创呼吸机等设备,对于部分危重症患者,及时气管插管,进行有创机械通气,给予充分的呼吸支持措施。

许多重症患者生活无法自理,而隔离病房里,不允许家属陪同,这使得我们的护理人员非常辛苦。她们除了完成常规护理工作外,还需要耐心地为很多重症患者翻身拍背,喂饭喂水,清理排泄物等。一些平时看似简单的工作,在厚厚防护服的包裹下,都会变得困难重重。很多时候,她们在完成了这些操作后,都会累得气喘吁吁。可她们没有逃避,更没有怨言,她们是这场战“疫”里真正的英雄。这位老人的骶尾部还存在严重的压疮,深及肌骨,科室护士长亲自上阵,带领护理团队清创换药,翻身拍背,促进了压疮部位的恢复。

来到武汉才意识到,语言不通,也可能会成为医疗队工作中的大问题。很多老年患者几乎听不懂普通话,只能用武汉方言进行简单交流。而完全接管病区后,我们团队缺乏武汉本地籍的医护人员。为此,在抵达48小时内,我们团队便组织策划编写了全国第一套《国家援鄂医疗队武汉方言实用手册》。它里面包含了一些基本的生活用语和医学用语,大大方便了我们和患者之间的交流。在查房的时候,偶尔蹦出来的几句略带济南口音的武汉话,常常会让患者感到吃惊和感动。

这位老人很坚强,也会积极配合我们的治疗。一次夜间巡视病房时,她紧紧地握着了我的手,满是沧桑的脸上,写满了感动。今天,她康复出院了,我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,也希望老人在余生里,能多一些幸福,少一些苦难和悲伤。

这例重症患者的治疗过程,是我们医疗队工作的缩影。而我们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疗队,也是全国抗“疫”医疗大军的缩影。

这些日子里,起床后立即关注疫情动态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。就在昨天,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增出院病例首次超过了新增确诊病例,也就是说,按这个趋势下去,现存确诊的患者,应该会变得越来越少,这是多么让人振奋的消息!而这喜讯,来的太不容易。晚上九点下班,从医院返回酒店,透过大巴的车窗望出去,偌大的武汉城,安静的像故乡的那个小山村。

当冰封的河面,迸发出第一声脆响,我知道,春天的脚步近了。

【责编:王文斐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