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六)心脏及代谢类疾病检验 - 报告查询 -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报告查询

(六)心脏及代谢类疾病检验

时间:2010-09-26 14:11:50 发布单位:

(六)心脏及代谢类疾病检验 血糖、脂类代谢检验 总胆固醇(TCH) 【参考范围】 新生儿:1.37~5.3mmol/L ; 婴儿:1.81~4.53 mmol/L ; 儿童:<4.4 mmol/L ; 青年:3.11~5.44 mmol/L ; 成人:2.8~6.0 mmol/L。 【临床意义】 1.增高: ⑴常见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、动脉粥样硬化、高血压、肾病综合征、类脂性肾病、甲状腺功能减退、重症糖尿病、肝外阻塞性黄疸、牛皮癣、妊娠后期、急性失血后、老年性白内障、高脂血症Ⅱ、Ⅲ、Ⅴ型。 ⑵心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判断:当TCH值在5.17~6.47 mmol/L,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边缘;6.47~7.76 mmol/L为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水平;>7.76 mmol/L为动脉粥样硬化高度危险水平。 2.降低:常见于低胆固醇血症、恶性贫血、溶血性贫血、甲亢、急性感染、急性肝坏死、肝硬化、急性胰腺炎、结核、长期营养不良。 血清甘油三脂(TG) 【参考范围】 男:0.45~1.81mmol/L; 女:0.40~1.53 mmol/L。 【临床意义】 1.甘油三脂升高可见于以下疾病: ⑴家庭性高甘油三脂血病,家庭性混合型高脂血症。 ⑵继发性疾病常见于:糖尿病、糖原累积症、甲状腺功能不足、肾病综合征、妊娠等。 ⑶ 急性胰岛炎高危状态时,甘油三脂>11.3mmol/l(>1000mg/dl)。高血压、脑血管病、冠心病、糖尿病、肥胖与高脂蛋白血症常有家庭性集聚现象。单纯的高甘油三脂血症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,只有伴以高胆固醇、高LDL-C、低HDL-C时才有病理意义。 2.甘油三脂减低见于以下疾病:甲状腺功能亢进,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,肝功能严重低下。 高密度脂蛋白-胆固醇(HDL-C) 【参考范围】 HDL-CH: 男>1.03mmol/L; 女>1.16mmol/L。 HDL2-CH:占总HDL-CH的2/5左右。 HDL3-CH:占总HDL-CH的3/5左右。 【临床意义】 1.高密度脂蛋白-胆固醇下降是冠心病疾患的危险因素。HDL低下常见于脑血管病、冠心病、高TG血症、严重疾病或手术后、吸烟、缺少运动等。 2.在冠心病中,当HDL-C值成年男性<0.91mmol/L、青年女性<1.03mmol/L时,提示有冠心病的可能。 3.在家族性高脂蛋白血症和LACT缺乏等遗传因素紊乱时,HDL水平较低;HDL3没有显著变化,但HDL2降低者较多。 4.在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慢性持续性肝炎患者,HDL显著下降,其主要原因是HDL3由肝脏合成。在肝硬化患者,HDL3几乎可能消失。 5.尿毒症患者HDL显著下降,糖尿病患者HDL下降,尤以控制不良的成年型II型为甚,并伴有高脂蛋白血症。在依赖胰岛素的I型患者HDL升高,与糖尿病的调控情况有关。 6.吸烟、饮酒可导致HDL水平降低,肥胖者HDL水平也可低于正常人。 7.雌激素可升高HDL水平,特别是HDL2 水平;反之,雄激素可使HDL水平降低。 低密度脂蛋白-胆固醇(LDL-C) 【参考范围】 成人<3.36mmol/L。 【临床意义】增高常见于高脂血症、动脉粥样硬化症等。当HDL-C值在3.36~4.14mmol/L时,为危险边缘;>4.14mmol/L为危险水平。 血清载脂蛋白A1测定(APOA1) 【参考范围】 1.00~1.60g/L 【临床意义】 1.载脂蛋白A1是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结构蛋白,也是反映HDL-C水平的最好指标。病理状态下由于HDL亚类大小与组成成分往往发生变化,所以APOA1和HDL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,两者的检验不能互相代替。 2.载脂蛋白A1降低常见于高脂血症、心脑血管疾病及肝实质性病变。 3.增高见于高α脂蛋白血症,酒精性肝炎。 血清载脂蛋白B测定(APOB) 【参考范围】 0.60~1.00g/L 【临床意义】 1.载脂蛋白B是低密度脂蛋白的结构蛋白,主要代表LDL-C的水平。病理状态下由于LDL-C亚类大小与组成成分往往发生变化,所以APOB和LDL-C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,两者的检验不能互相代替。成人>1.0g/L为轻度偏高;>1.2g/L为明显偏高。病理状态下ApoB的变化往往比HDL-C明显。 2.载脂蛋白B增高:常见于高脂血症、冠心病及银屑病。 3.载脂蛋白B降低:常见于肝实质性病变。 血清载脂蛋白A1/B比值(ApoA1/B) 【临床意义】 血清ApoA1/ ApoB比值随年龄增长而降低。在高脂血症、冠心病时,其比值明显降低,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指标。 脂蛋白a(LP(a)) 【参考范围】 <30 mg/dL 【临床意义】 1.LP(a)高低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,与饮食、性别、年龄以及其他血脂指标的高低关系不大,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。 2.LDL-c和Lp(a)在CHD中的不同作用。 3.Lp(a)水平等于或高于30 mg/dL,患冠心病的风险大大增加。 血清脂蛋白电泳 【参考范围】 乳糜微粒(CM):阴性; α-脂蛋白(HDL):0.318±0.05; 前β-脂蛋白(VLDL):0.154±0.04; β-脂蛋白(LDL):0.531±0.05。 【临床意义】 疾病种类 乳糜微粒 α-脂蛋白 前β-脂蛋白 β-脂蛋白 高脂血症I型高脂血症Ⅱ型高脂血症Ⅱb型高脂血症Ⅳ型高脂血症Ⅴ型门静脉肝硬化早期急性肝炎肝炎动脉粥样硬化 阳性阳性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 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降低降低 增高正常增高增高增高降低降低正常正常 正常增高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

葡萄糖(GLU) 【参考范围】 脐带:2.5~5.3mmol/L;早产儿:1.1~3.3 mmol/L;1天:2.2~3.3 mmol/L; >1天:2.8~4.4 mmol/L;儿童:3.5~5.6 mmol/L;成人:3.90~6.10 mmol/L; 餐后2h<11.1 mmol/L。 【临床意义】 1.增高: ⑴生理性因素:情绪紧张,饭后1~2h,注射葡萄糖或肾上腺素制剂后。 ⑵胰岛素不足:糖尿病、慢性胰腺炎。 ⑶肝摄取减少:肝硬化等。 ⑷内分泌疾病: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、皮质醇增多症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、嗜铬细胞瘤、胰高血糖素病等。 (5)脱水:呕吐、腹泻、高热等。 (6)药物影响:噻嗪类利尿剂、口服避孕药等。 (7)应激性高血糖:颅脑损伤、脑卒中、心肌梗塞等。 2.降低: ⑴生理性因素:运动、饥饿、妊娠、哺乳等。 ⑵胰岛素分泌过多:胰岛β细胞瘤或胰腺癌、功能性胰岛素过多征、倾倒综合征、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过多等。 ⑶皮质糖类激素及甲状腺素不足:垂体前叶功能减退、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。 ⑷血糖来源减少:长期营养不良、急性肝损害(病毒性或中毒性)、原发性肝癌、肝瘀血、糖原积累病。 (5)遗传性酶缺乏症状:糖原合成酶缺乏症等。 口服糖耐量试验(OGTT) 【参考范围】 空腹:3.89~5.83mmol/L; 30~60min:6.7~9.4 mmol/L; 120min:≤11.1 mmol/L; 180min:3.89~5.83 mmol/L。 【临床意义】 1.正常人:空腹血糖正常,2h血糖≤7.80 mmol/L(200mg/dl),3h恢复至空腹血糖水平,尿糖定性试验均为阴性。 2.糖尿病人:空腹血腹超过正常值(一般>6.7 mmol/L),服糖后血糖更高,2h血糖≥7.80 mmol/L,4~5h后可能仍不回至原来的含量,尿糖出现。 3.糖耐量减退:空腹血糖<7.0 mmol/L,>6.1 mmol/L和2h血糖≥7.8 mmol/L,<11.1 mmol/L。 4.空腹血糖损害:空腹血糖≥6.1 mmol/L但<7.0 mmol/L,2h血糖<7.8 mmol/L。 5.肾脏病人:糖耐量曲线正常,但尿糖呈阳性。 6.肝脏病人:服糖1h左右血糖急剧增高,2h左右血糖迅速下降,乃至正常或低于空腹血糖,随着血糖升高而出现尿糖。 7.某些内分泌病人:空腹血糖低于正常值,服糖后血糖无明显升高,糖耐量曲线偏低,尿糖呈阴性。 8.低血糖现象: 肝源性低血糖,空腹血糖常低于正常,口服糖后血糖高峰提前出现并高于正常, 2h后不能降至正常;2型糖尿病早期也可出现低血糖症状;功能性低血糖患者,空腹血糖正常,服糖后血糖高峰也在正常范围内,但服糖后2~3h可发生低血糖。 9.葡萄糖耐量曲线低平: 常见于胰岛 B细胞瘤、甲亢、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。 糖化血红蛋白(GHbA1) 【参考范围】 4%~6% 【临床意义】 1.糖尿病诊断:糖尿病病人GHbA1显著增高。可反映患者抽血前1~2个月内血糖的平均综合值,并对区别糖尿病性高血糖和应激性高血糖有价值。 2.糖尿病分型:胰岛素依赖型GHbA1值高于非胰岛素依赖型。GHbA1对糖尿病的诊断和病情判断虽有优越性,但也受一些因素的影响,如溶血性贫血,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,血红蛋白和糖接触时间也相应缩短,故GHbA1值偏低,因此,在分析化验结果时应予以注意。 糖化血清蛋白(GSP) 【参考范围】 1.65~2.15mmol/L 【临床意义】 1.糖化血清蛋白半衰期较短,该实验可反映检验前1~2周的血糖平均水平。 2.不受临时血糖浓度波动的影响,可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和研究较长时间血糖控制水平。 3.连续检测可更好地了解病情。 血酮体(Ket) 【参考范围】 定性:阴性 【临床意义】 增高常见于禁食过久、妊娠毒血症、饮食中缺乏糖类而摄入脂肪过多、重症糖尿病、酮症酸中毒、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等。 丙酮酸(PYR) 【参考范围】 0.03~0.10mmol/L 【临床意义】 增高常见于缺氧(如循环不全、高血压、肺病、休克、情绪激动等)、酒精中毒、酮酸中毒、严重贫血、严重肝病、细菌感染、冠状动脉硬化、慢性高乳酸血症(如糖尿病I型)、维生素B1缺乏症。 乳酸(LACT) 【参考范围】 0.50~2.22mmol/L 【临床意义】 1.乳酸是糖无氧酵解的最终产物。 2.增高见于半乳糖激酶缺乏而致半乳糖血症。 β-羟丁酸(β-hydroxybutyri 【参考范围】 0.01~0.30mmol/L 【临床意义】 1.糖尿病患者酮症或应激状态的监测,酮症早期诊断以治疗监控。 2.指导糖尿病灭酮治疗及疗效观察,出现酮症时β-羟丁酸升高早于尿酮体,灭酮治疗后β-羟丁酸降低早于尿酮体。 3.严重损伤、败血症、营养支持的病人,测定早晨空腹血β-羟丁酸可以了解体内脂肪蛋白质动员情况。

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(AST,GOT):参照肝功能检查 血清肌酸激酶(CK) 【参考范围】 男:38~174U/L;女:26~140U/L 【临床意义】 1.心肌梗塞时血清CK浓度显著升高。CK是心肌梗塞病人血清中出现最早的酶之一,心肌梗塞发生后3~4h内CK即开始上升,12~24h达到高峰,且不受肝脏疾病的影响,3~5天可恢复正常,所以CK测定有利于心肌梗塞病人的早期诊断,其值增高的程度与心肌损坏的程度基本一致,且心电图不易诊断的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和复发性心肌梗塞CK亦增高。 2.病毒性心肌炎、皮肌炎、肌营养不良、心包炎、严重肌肉损伤等,CK亦显著增高。 3.脑血管意外、休克、全身性惊厥、破伤风、骨骼肌损伤等,CK亦增高。 4.甲状腺机能减退时CK可增高。 5.手术后、反复肌肉注射、剧烈运动等,CK也增高。 6.CK作为急性心肌梗塞标志物物有以下优点:①快速、经济、有效,能准确诊断急性心肌梗塞,是当今应用最广的心肌损伤标志物;②其浓度和急性心肌梗塞面积有一定的相关,可大致判断梗死范围;③能测定心肌再梗死塞;④能用于判断再灌注成功率。 7.CK作为急性心肌梗塞标志物其缺点是:①特异性较差,特别难以与骨骼肌疾病、损伤鉴别。②在急性心肌梗塞发作6h以前和36h以后敏感度较低,只有CK-MB亚型可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。③对心肌微小损伤不敏感。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(CK-MB) 【参考范围】 ≤24U/L 【临床意义】 CK-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,急性心肌梗塞 胸痛发作后先于CK总活力升高,4~8h开始升高,24h达峰值,48h消失。若72h后此酶仍保持高值,说明梗塞在扩散,预后不良。若72h此酶恢复正常后,又再度升高,说明心肌梗塞复发。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 【参考范围】 CK-MM: 0.95~1.0;CK-MB: 0~0.05; CK-KK:微量或无(百分比)。 【临床意义】 1.CK是由B及M两种亚基组成的二聚体。在细胞质内存在三种同工酶:CK-MM,CK-MB,CK-BB。正常人血清中主要为MM型。 2.CK-MB升高被看作是心肌损害的特异性指标,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很有价值,在急性心肌梗塞4~8h内开始升高,12~24h达高峰,48~72h恢复正常。若72h后此酶仍保持高值,说明梗塞在扩散,预后不良;若72h此酶恢复正常后,又再度升高,说明心肌梗塞复发。 3.脑外伤、脑血管意外、脑手术后,均可出现CK-BB增高。 4.肌肉损伤及肌肉注射时,CK同工酶只检出CK-MM,故血清CK-MM是骨骼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。 乳酸脱氢酶(LDH) 【参考范围】 114~240U/L 【临床意义】LDH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细胞的胞质中,正常人血清中LDH主要来自红细胞、肝和骨骼肌。 1.心肌梗塞时LDH增高,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9~20h开始上升,30~60h达高峰,持续4~10天恢复正常。若LDH增高后恢复迟缓,或在病程中再次升高,提示梗塞范围扩大,预后不良。 2.临床检测急性心肌梗塞时LD和LD同工酶的应用原则:①限制LD应用,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,对病人作个案处理,主要用于排除急性心肌梗塞诊断;②在胸痛发作24h后测定LD同工酶,作为CK-MB补充;③ LD出现较迟,如果CK-MB或cTn已有阳性结果,AMI诊断明确,就没有必要再检测LD和LD同工酶。 3.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癌、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,血中LDH可显著或中度增高。 4.血液病如白血病、贫血、恶性淋巴瘤等,LDH活性增高。 5.肌营养不良、胰腺炎、肺梗塞等,LDH活性增高。 6.正常生理情况下,新生儿较成人高2倍,随着年龄增长其值逐渐降低,至14岁时趋于恒定。 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(LD1) 【参考范围】 17~95U/L 【临床意义】 参考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测定 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测定 【参考范围】 定性: LDH2 > LDH1>LDH3 > LDH4 >LDH5; 定量:LDH1 :0.17~0.30; LDH2 :0.30~0.40; LDH3:0.19~0.27; LDH4 :0.07~0.14; LDH5 :0.00~0.08。 【临床意义】 1.肝炎:急性肝炎早期LDH5即升高,且在黄疸出现之前开始升高;慢性肝炎LDH5持续升高,肝硬化、肝癌、骨骼肌损伤、手术后LDH5亦会升高。 2.黄疸:阻塞性黄疸LDH4、IDH5均升高,但以LDH4升高较多见。有人认为良性胆道阻塞时LDH1升高而LDH2则降低,恶性胆道阻塞时LDH1下降。 3.心肌梗塞:急性心肌梗塞LDH1、LDH2升高,LDHl/LDH2>1.0,心肌梗塞如LDH1和LDH5均升高应考虑有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继续性肝损害。 4.其他:心肌炎、溶血性贫血等LDH1可升高。脾、胰、甲状腺、肾上腺、淋巴组织以LDH3最多,因而这些器官疾病LDH3也会升高。 心肌肌钙蛋白I(cTnI) 【参考范围】 ≤0.06ng/ml 【临床意义】 1.心肌肌钙蛋白I为心肌所特有,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。 2.为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指标,心梗发作后4h~6h释放入血,Tn-I值增高,14 h~36h达到最高峰,可持续4~7天,尤其对于肾衰病人发生的急性心梗有鉴别价值。 3.怀疑心梗的病人经12h观察,CK-MB和Tn-I持续阴性可排除心梗。 4.TnI的浓度高低与心肌梗塞的面积有关。 5. 可用于溶栓后再灌注的判断,在成功的溶栓疗法使冠状动脉复通后30、60min,cTnI还会继续升高,其敏感性约为80%,高于CK-MB和肌红蛋白。 6.cTnI可敏感地测出小灶性可逆性心肌损伤存在。 7.心脏及瓣膜手术后肌钙蛋白I轻度升高。 8.不稳定心绞痛,TnI的浓度增高预示着心血管病危险性的增加。 9.可以用于对不稳定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,从而评估这些患者随后发生相应死亡、心肌梗塞的风险概率,或考察出现缺血性事件的可能性是否增加。 10.正逐渐成为诊断心肌损伤的重要标准之一。 心肌肌钙蛋白T(cTnT) 【临床意义】 1.肌肌钙蛋白T(34.566kd)比心肌肌钙蛋白I(23.980kd)大,心肌损伤后在血中出现的时间稍晚。 2.参考心肌肌钙蛋白I测定。 肌红蛋白(Mb) 【参考范围】 0~ 80 ng/ml 【临床意义】 1.分子量17.8kD,小于CK-MB(84kD)更小于乳酸脱氢酶(134kD),且位于细胞质内,故出现较早。到目前为止,它是AMI发生后最早的可测标志物。 2.当AMI病人发作后细胞质中Mb释放入血,2h即升高。6~9h达高峰,24~36h恢复至正常水平。Mb的阴性预测价值为100%,在胸痛发作2~12h内,如Mb阴性可排除急性心肌梗塞。心电图结合Mb能提高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的有效率。 3.由于Mb消除很快,因而是判断再梗死的良好指标。 4.有骨骼肌疾病、休克、手术创伤、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清肌红蛋白也可升高,注意鉴别。 5.假性肥大型肌病、急性皮肌炎、多发性肌炎等患者血液中肌红蛋白与肌酸磷酸激酶呈平行性升高。 6.肌红蛋白的评价。⑴优点①在急性心肌梗塞发作12h内诊断敏感性很高,有利于早期诊断,是至今出现最早的急性心肌梗塞标志物。②能用于判断再灌注是否成功。③能用于判断再梗死。④在胸痛发作2~12h内,肌红蛋白阴性可排除急性心肌梗塞诊断。⑵缺点①特异性较差。②窗口期太短,回降到正常范围太快,峰值在12h,急性心肌梗塞发作后16h后测定易见假阴性。 血清丙酮酸激酶测定(PK) 【参考范围】 33~83 U/L 【临床意义】 丙酮酸激酶主要存在于心肌、骨骼肌、肝脏及脑等组织的细胞内,血清丙酮酸激酶主要来自心肌和骨骼肌。 1.急性心肌梗塞时,病人血清PK出现异常值的时间早,上升到峰值快,峰值持续时间短,因此可作为心肌梗塞诊断的早期指标。 2.子宫颈癌、淋巴肉瘤、粒细胞白血病和何杰金病等PK活性都有明显提高。 3.PK缺陷可引起先天性溶血性贫血与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。